查看原文
其他

国产励志体育片为何难以叫好又叫座?

郭丞隆 传媒头条 2022-05-09

来源丨传媒圈-传媒头条原创
作者丨郭丞隆

提到励志题材的片子,就不能不提近日在国内上映的残奥会改编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影片改编自残奥的冠军苏桦伟的故事,但更多的笔墨并不是表达他身体的不如意,而是聚焦呈现他对跑步的热爱以及现实生活的窘迫。


尤其残奥会刚结束不久,观众看到这部由香港残奥会冠军的真人故事而改编而成的电影似乎更有感触。


其次,这部电影最让人敬佩的体育精神就在于观众跟随主角的努力与坚持步伐一步一步走到领奖台,也让观众了解到原来不是一枚金牌就能改变一位残疾人士的命运,原来奥运冠军更多是需要送快递补贴家用,和我们想象中的金牌荣誉的定义不一样。
 
但近年来的励志题材片子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反复表现煽情动人的感动情节多于表现励志本身的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观众对于励志片都渐渐丧失兴趣的至关原因。


然而,《妈妈的神奇小子》这部体育励志片也正在重复着一般励志片的常规套路,始终无法跳脱过于“重感情”的情节表达。

影片获得部分观众的认同,在豆瓣拿下7.3分不俗的成绩,但囿于整体冷淡的影市及题材阵容相对小众,排片少、票房惨淡,上映5天,票房仅收1300多万。

最大的卖点:泪水

说到励志片,能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的画面,即片中的感人情节,这在《妈妈的神奇小子》中也体现得非常清晰。


一是苏桦伟把自己的第一块奥运金牌给妈妈戴上,这一感人实质并不在于这块金牌的含金量,而是因为苏桦伟的成长和懂事,他明白并有能力回报母亲多年来的含辛茹苦。

可以说,这块金牌更像是苏妈凭自己无私和无怨的付出才摘得的,也更应该属于她,这是最能表现影片母爱主题的一幕。

二是苏桦伟说服母亲让自己打工赚钱,这意味着他必须牺牲训练时间,乃至是搁浅自己的运动生涯。在这一无奈的现实之下,母子俩之间的相互体谅,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是在北京残奥会上,苏桦伟取得 200 米-T36 金牌,其中既背负着前两场比赛成绩不佳的压抑,又承载着深知这是自己最后一届奥运的悲情,而这些都在得到金牌的那一刻全然释放了。


但影片的大败笔就在于太过沉迷于贩卖泪点。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连绵的背景音乐, 并且大部分都是试图包裹观众听觉的管弦乐。

类型题材的限制

细数近十年来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华语体育电影,像周星驰执导的《少林足球》、周杰伦主演的《大灌篮》、以及林超贤导演的《激战》等体育类型片。


可以明显看出近年来的主流电影都开始借鉴好莱坞体育片的成熟路线,在偶像化和娱乐化上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这些电影虽形式多样,内容各异,但对于体育精神的内涵诠释却尚显不足,这也始终无法在观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与过去数十年一样,现在体育电影的主题仍多以励志为主。虽然片中也会融入对人物性格、命运及亲情、友情等情感的刻画,但故事仍流于“努力突破”与“取得成功”的套路,很多情节都高度相似。

创作者无法设置更多更好的社会议题,无法引发观众的广泛思考,话题的单一性、情节的单向性使创作思路走入了窄巷。

与《妈妈的神奇小子》相同,表面是以体育励志为主题,但影片体现更多他们母子俩情感矛盾的故事,这种富有主流片的戏剧性表现在励志片中似乎不太成立,由此看出导演在影片价值观表达上反复给自己和观众营造一个二难境地的氛围。这一主流的类型片与世界优秀体育片相比,国产体育电影在质量与深度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对体育理念的误读

中国的体育电影表现欠佳与一些创作者存在体育理念上的偏差不无关系。像美国人认为,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必须在橄榄球赛场上进行磨砺;而在英国,运动就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人们认为热爱体育运动的人更加有魅力。


很多中国人的体育理念更多是带有一种“只看结果,不计过程”与“唯以胜负论英雄”的观念。学校的体育教育也多以“成功达标”为准则,所以竞技体育给人感觉更多是为了夺金牌,为国争光。

就像1981年的电影《沙鸥》,沙鸥因为没有获得金牌,在归国的轮船上将银牌投入了大海,这种艺术处理方式就值得商榷。

毕竟,我们也了解到中国体育更多地注重团队意识,这也使国产的体育电影少了一抹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所以运动员的形象多是体现在疯狂、封闭、压抑的状态下训练而呈现在银幕,这有别于西方国家一贯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这也不是说不要宣扬为国争光的精神,但运动员作为个体勇于超越自我的做法同样值得赞颂。体育的重要作用就是让人体验并享受拼搏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要如何实现个人价值和祖国荣誉的高度统一,就需要电影人的努力与不断探索。

而《夺冠》这部反映中国女排 40 年风雨历程的影片正有体现了与以往体育题材影片 的不同,《夺冠》将体育本身作为重点,如实还原中国女排的几次巅峰时刻,就像袁伟民、郎平、陈忠和这些传奇教练也都得以体现。


因此《夺冠》也成了拉开中国体育题材电影新的分水岭,其现实意义在于用优质的内容证明了中国电影的成熟也需要更多《夺冠》的身影。
 
 等待一出好的励志剧本

体育电影难以出圈,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毕竟励志片的主题都偏单一或固定的叙事套路无法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从而限制了国产体育电影的发展空间。

像《妈妈的神奇小子》,与其表达更多母子俩的情感矛盾与沉重,不如把实际有效的矛盾落在主人公自身上,至少随着剧情发展,观众能深刻感受到主人公的无奈与作为残疾的辛酸,也能更容易感受残疾人士的真实日常和内心深处的想法,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爱”。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给予编剧太多的束缚,毕竟,要从生活中得到艺术领悟力和到生活中去应付艺术责任感都是永远值得推崇的。 


总之,主演们在线的演技使得全片的近景和特写经得起观众的考验,另外,仅凭电影上映的时机这一点,就能注定它所体现的体育与励志的价值观不会被轻易抹杀,也盼望来日能有更多优秀的励志片能更好地体现这一意义的价值观。

总体来说,国产体育电影创作的缺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资金投入的不足、创作能力的不足、欠佳的剧本质量等等因素就自然无法拥有良好的观众缘与商业回报,就这样形成一个无限的恶性循环。

不过近年来逐渐提升的中国电影产业和近期备受关注的残奥会,让体育电影面临着崭新的历史契机与创作灵感,这也正是国产体育电影应探索的类型突破的新方向。

欢迎关注
传媒头条视频号

推荐优质行业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

推荐文章,点击标题阅读

一天涨粉181万,警察为了反诈骗有多努力?

朱军“性骚扰”案胜诉!

年轻视角看非遗,做一次“减负”的尝试

十年快手,五年抖音,短视频双寡头变了?

“货拉拉女乘客坠亡案”一审宣判,究竟是“司机倒霉”还是“姑娘倒霉”?

《失控玩家》:望梅止渴还是久旱逢甘霖?

闲鱼,还是任人宰割的咸鱼?

高晓松节目下架,@中国历史研究院 点名:奇谈谬论,虚无历史

超前还是“朝钱”?这是个问题
《云南虫谷》豆瓣开局7.9,“鬼吹灯”系列IP是否还有更多可能?
《夏日友晴天》票房口碑不卖座,皮克斯光环不再?
当人们开始“丢”脸丨刘昊然卷入AI换脸风波受害者成为带货主播,“卖货”还是“卖惨”?同为垄断,为何重板打在阿里身上?《天龙八部》被喷上热搜,IP改编为何一届不如一届?
-END-
长按二维码 免费关注传媒头条微信公号
传媒业的参与者、观察者、发现者
微信号:cmtt6636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